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科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童国华
目前,全国各地正积极建设政务大数据平台,努力实现数字化转型,在此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步显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科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童国华表示,因缺乏统一的规范及技术标准,数据融合共享工作推进缓慢,各类政务事项办理效率受限于传统封闭机制及信息化壁垒难以提升;由于单位主体性质不同、利益不同、数据类型不同,存在着数据共享意愿不强、数据共享利用不充分、数据潜在巨大价值仍未充分释放等问题,这些问题均严重影响了政务大数据建设和数字政府生态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童国华提交了《数据共享中的价值挖掘》提案,从平台、生态、安全、行业应用领域提出四点建议:
——紧抓数据资源核心,建设专业融合共享平台
建议政务服务有关责任部门牵头建设专业的数据融合共享平台,依托该平台,以政府自有数据为牵引,拉动更多的数据参与分析、共享,充分释放政务数据价值,对实现政府运行科学化、城市治理高效化、民生服务普惠化、产业经济数字化、生态环保智慧化具有重要意义。
——夯实数据治理基座,打造服务全局应用生态
建立基础牢固、运行高效、服务全局的数据治理基座。建议设计并建设具有“标准化、全局化、服务化”能力的数据治理基座,为政务大数据乃至整个“城市大脑”的建设提供关键的数据智慧支撑。
童国华建议,在标准化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规范,要让各部门、各单位在数据如何使用、如何存储、如何加工、如何关联、如何共享等每一个环节上都能有章可循。
在全局化方面,数据治理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继承发展,一要处理好传统数据、传统系统、传统业务与大数据发展的关系,数据治理要盘活过去分散的数据资源,要使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化系统重现生机,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二要强调资源复用、平台协作、综合赋能,数据治理体系一定要依托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各项关键组件,做到“技术为数据服务、数据为业务服务、业务为社会服务”。三要统筹推进数据资源的汇聚接入、标准处理、灵活组织、智能服务、安全防护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在服务化方面,共享机制应该贯穿数据治理工作的始终,以实现对业务场景的全覆盖,同时,数据共享服务应建立灵活扩展的中间平台,最大化释放数据共享价值。
运用大数据模型进一步延展数据共享机制的“触角”。建议在政务大数据生态建设初期及开发阶段采用“数据不搬家”的模式,即利用大数据模型对原有各子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将有关数据结果共享至有需要的部门。以大数据建模的方式快速满足各地、各部门对数据资源的共享需求,为开展统一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和数据治理赢得时间、积累宝贵的数据调研经验。
——把握数据安全重点,构筑整体安全防护屏障
建议划清数据现有使用过程中的所有权、使用权、运营权,以此制定详细的权限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数据脱敏工作力度,强化数据特征分析,完善标签画像体系,丰富数据开放渠道。从决策层到实施层要贯彻落实一套数据安全制度规范,从管理到平台形成完整溯源链路机制,着力构建安全合规、科学高效、服务整体的安全屏障。
——打通政企合作渠道,提升行业综合治理能力
开展行业数据资源普查,建立行业数据标准基因图谱。建议有关部门牵头,开展行业数据资源的普查摸排并上报,形成完善的数据标准资源池。相关部门邀请专业公司及第三方机构制定全行业数据标准规范,形成全行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立一套数据标准基因图谱,为行业内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主要标准依据。
建立政府与企业间的数据通道,完善数字化管理体系。在建立行业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打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围绕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建设制定实施方略,提升政府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的能力。如打造虚拟数字产业园区,提供贯穿产业生态链的数字化服务;构建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智慧应用场景,涵盖智慧产业园、智慧供应链、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环保、智慧交通等。
原文链接:http://www.cnii.com.cn/rmydb/202103/t20210308_25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