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最新动力电池安全标准发布
近些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成为行业和消费者高度关注的焦点。此前,《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0)设定的动力电池系统在热失控时,车辆需“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并提供报警信号”的标准,已难以契合当下行业发展态势以及用户不断提升的需求。
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该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新规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明确为强制性要求,因而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在标准化建设上,新规实现了重大突破。
相较于旧规要求电池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新规在时间标准上大幅延长至2小时。新的标准化要求规定,电池在发生热失控后,至少在2小时的观察期内必须无起火、无爆炸现象,并且所有监测点温度不得高于60℃。同时,新规在测试标准方面也进一步完善,增加了底部撞击测试。按照标准化测试要求,电池包需经受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的撞击,撞击后必须确保无泄漏、无起火、无爆炸,并且将乘用车全部纳入这一严格标准体系。此外,针对当前兴起的超快充技术,新国标制定了专门的标准化指标。要求电池在经历300次快充循环(SOC区间20%-80%)后,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以此防止电池因快充导致性能衰减并消除安全隐患。
预计新规实施后,将在行业内产生深远影响。车企将不得不重新对电池包结构进行设计,强化底部防护以及热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建设,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在此过程中,二线电池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技术升级压力。头部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凭借前瞻性的布局,早已提前做好技术储备,而部分技术实力薄弱的二线电池企业,可能会因无法满足新规的标准化要求而面临淘汰。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新规的实施意义重大。一方面,新规将为消费者的用车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彻底消除用户对电池起火、爆炸等安全问题的担忧;另一方面,随着动力电池安全性的整体提高,保险公司的赔付比例和金额有望下降,进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保费降低,让消费者切实受益。
此次工信部发布的新国标,通过提升和细化各项标准,全面推动了动力电池安全领域的标准化进程,将有力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来源:
网址:
编辑:刘宪银 审核:张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