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将制定行业标准1800项以上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明确今年将围绕健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工作要点,今年将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计划制定行业标准1800项以上,并组建5个以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标准工作将紧密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围绕筑牢产业发展安全底线,编制工业和信息化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组织编制强制性国家标准100项以上,以确保产业在安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另一方面,围绕推动产业全球化发展,支持100项以上由我国企事业单位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将全行业国际标准转化率提升至88%,助力中国产业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在新兴产业标准建设方面,工作要点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将优化完善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北斗导航等标准,统筹推进基础通用、关键技术、产品服务、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标准的制定,助力突破一批面向融合应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产品,推动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构建标准体系成为重点任务。推进5G—A(5G网络的演进和增强版本)、低空信息基础设施、6G、量子保密通信等标准研究,为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规范和指引。5G—A标准的推进将进一步提升5G网络的性能和应用场景,低空信息基础设施标准研究将为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6G标准研究有助于我国在未来通信技术竞赛中占据领先地位,量子保密通信标准的制定则将提升网络通信的安全性。
此外,工作要点还对多个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新材料领域,开展先进金属、先进非金属、先进高分子等材料的标准研制,提升材料性能和质量,满足高端制造业对新材料的需求。新能源汽车领域,聚焦关键零部件、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机器人领域,针对特殊行业应用等方面构建标准体系,促进机器人在工业、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规范化发展。高端装备领域,涉及高档数控机床、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通过制定先进工艺、试验方法、重点产品等标准,提升我国高端装备的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推动绿色智能船舶、深海极地装备等标准建设,适应海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民用航空领域,开展低空产业、大飞机等标准体系建设,促进我国民用航空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这些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将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国际竞争等方面获得更强有力的支撑,为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规划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稳步迈进。
来源:
网址:
编辑:刘宪银 审核:张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