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行业动态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药食同源”产品火了 业内呼吁建立标准

    作者:中国标准化
    发布时间:2025-03-12
    来源:中国标准化

    “药食同源”调味品热销 业内呼吁加快标准制定

    “药食同源”概念正成为调味品行业的新热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调味品企业在酱油、料酒、火锅底料等产品中添加中药材,以迎合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然而,行业标准缺失、添加量不统一、功效难以验证等问题仍制约着这一市场的健康发展。

    药食同源概念火热 添加量标准不一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目录”),目前已有上百种中药材**被纳入“药食同源”范畴,包括生姜、大枣、山楂、黄芪等。

    尽管如此,不同产品的添加量差异较大,且未形成统一标准。例如,紫林旗舰店的党参黄芪醋(350ml装)中,党参、黄芪的添加量各占10%,而另一款苦荞杜仲叶醋的杜仲叶添加量则达到15%。但对于这些添加量的设定依据,企业客服并未提供明确解释。

    此外,有些商家甚至将添加比例视为商业机密,不予公布,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疑虑。

    企业积极布局 但功效难以量化

    由于中药材在补气、养生等方面的传统认知,使用这些原材料的调味品价格普遍较高。例如,紫林党参黄芪醋(350ml装)售价30.89元/瓶,而普通陈醋(820ml)售价仅12.9元/桶。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商家无法明确说明其具体功效,因为按照国家规定,食品企业不能宣称普通食品具有保健或药理功能。

    食品中添加中药材是否有效?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立实指出,添加食药物质只有在特定剂量范围内才能兼顾保健效果与食品安全。剂量过低起不到作用,过高则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同时,中药材的炮制方式也会影响最终效果。例如,何首乌生用和熟用的功效完全不同,若加工工艺不当,可能导致预期外的生理反应。

    市场需求旺盛 但法律监管存盲区

    2024年“药食同源”相关产品在电商渠道销量已达4.7亿件,同比增长27.7%。然而,行业发展依然面临法规衔接不顺畅、企业合规成本高、消费者认知不足等问题。

    业内专家呼吁加快标准制定,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曾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建立“药食同源”负面清单,加强对其安全性、临床应用的评估,确保消费者利益。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则认为,药食同源食品的监管应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动态调整可食用的中药材名单,并对高风险品种进行严格限制。

    未来展望:行业标准化成关键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药食同源”食品市场仍有巨大增长潜力。但要真正实现行业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建立全国性统一标准,明确添加剂量、安全性评估、炮制工艺要求,以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信任度。

    未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中医药管理部门或将联合推动“药食同源”食品的标准化进程,让这一行业走上更加科学、规范、安全的发展道路。

    来源:中国商报

    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QF7IU9B05199LJK.html

    编辑:刘宪银 审核:张海明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