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监管不足 轻型车国六标准补三大漏洞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修改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并开始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此次修订旨在解决现行标准中存在的软件作弊管控、三轴六轮车型测试缺失、混合动力车监管不足等问题,以进一步强化对汽车排放的监管。
遏制车企“软件作弊”
《意见稿》指出,部分车企通过软件标定篡改逃避排放检测。具体表现为,车辆系统在检测时激活特定程序,调整发动机和排气系统的运行方式,使排放测试数据达标,而实际使用中却存在排放超标问题。这种现象不仅使排放检测标准形同虚设,还严重损害了公众对行业的信任。
编制组表示,现行国六标准虽然规定了禁止使用失效策略,但部分条款存在歧义,导致企业在车辆排放控制软件开发时,通过识别检测条件触发特定策略来逃避监管。此外,标准未明确要求生产企业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备软件标定识别码(CALID)和软件标定验证码(CVN),使得企业可能对已销售车辆的软件标定进行修改,导致排放控制参数管理失控。
为此,《意见稿》提出加大检验机构监管力度,遏制篡改检测数据行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强化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查处力度,建立防止软件作弊的体系。
加强混合动力车型监管
近年来,混合动力汽车销量持续攀升,2024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突破500万辆,同比增长83.3%。然而,现行标准对混合动力车型的监管存在不足,尤其是电机、电控和电池系统未被纳入技术框架,导致难以评估其真实排放水平。
《意见稿》明确,将补充混合动力车型的视同扩展要求,并明确生产一致性判定原则。针对混合动力车辆在不同模式下的排放特性,提出对任一循环的污染物不超过限值1.1倍的生产一致性管控要求。此外,还将研究不同储能装置、驱动电机、发电机及控制系统配置下的排放特性,推动技术测试方法的进步。
补足三轴六轮车型测试缺失
随着轻型汽车市场的多样化发展,三轴六轮车型在越野、特种用途及高端消费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然而,现行国六标准缺乏对这类特殊车辆的排放检测和管理,现有实验室底盘测功机也无法匹配其特殊结构和动力配置。
《意见稿》增加了针对三轴六轮车辆的排放测试方法,明确在型式检验时可通过固定中桥或后桥两个车轮并断开传动轴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机构需记录测试方法及验证结果,并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同时,维持车辆CS模式排放结果及加权排放结果的生产一致性判定要求。
推动行业技术发展与绿色转型
《意见稿》的系列新规一旦落地,短期内车企需升级检测设备、加强软件管理和数据备案,合规成本将有所增加。但从长远来看,这将推动企业持续优化电控系统和排放策略,促进相关技术的创新,有利于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和绿色转型。
此次修订不仅有助于解决现行标准中的监管漏洞,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轻型汽车排放标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搜狐网
网址:https://www.sohu.com/a/861325735_362042
编辑:刘宪银 审核:张海明